首页 >> 课程介绍 >>家庭教育 >>创新教材 >> 家庭教育 孩子被打,要不要“打回去”?
详细内容

家庭教育 孩子被打,要不要“打回去”?

文章内容

家庭教育  孩子被打,要不要“打回去”?

编辑  晓燕老师

孩子被打,该不该“打回去”,该怎么安慰孩子,这是让许多家长苦恼的问题。孩子被打,家长会生气,但更多的是心疼孩子,怕孩子吃亏,担心孩子以后会不会经常被欺负。那么,面对孩子被打的情况,该怎么处理呢?

  孩子被打之后家长的处理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:

  佛系型。这种家长认为小孩子之间打架并不是“真打架”,只要双方孩子身体没有受到伤害,就不必太在意。

  暴躁型。很大一部分家长属于此类型。一听见自家孩子被打,这类家长通常会有两种表现:一是责骂自家孩子懦弱,二是找对方孩子或家长理论。

  智慧型。这类家长会先找自家孩子了解情况,然后根据不同情形引导孩子去合理应对。他们既不会让孩子遇事不吭声,也不会让孩子不分青红皂白地去反击。

  其实,孩子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动,是帮助他们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、今后怎样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良好时机。作为家长,应抓住这良好的教育契机,引导和帮助孩子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。

  一、“打回去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

  教孩子遇到冲突时“打回去”,其实是教孩子“以暴制暴”,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。如果你教孩子“打回去”,对方也不依不饶,这样容易形成双方对打的局面,场面会更不好收拾。教孩子“打回去”其实也是破坏边界的行为,因为这会向孩子传输一种观念——别人的身体是可以破坏的。这样不仅解决不了当下的问题,还会影响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,是得不偿失的。

  二、比起“打回去”,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

  首先要告诉孩子,没有任何人有权利伤害你,爸爸妈妈绝对支持你保护自己的行为。不让孩子“打回去”,并不意味着懦弱。有时候我们会担心,如果孩子被打了,不“打回去”,会不会让别人觉得我们的孩子是好欺负的,然后就一直欺负他。但实际情况是,如果对方先动手,大部分的情形都是对方“实力更强”,这种情况下让孩子“打回去”,很可能遭到更严重的伤害,这种伤害不仅体现在身体上,也体现在心理上。我们不鼓励孩子“打回去”,但要教孩子学会正当防卫,面对伤害时要坚决说“不”。

  1.用言语捍卫自己的权利

  通过大喊大叫,告知周围的成年人,包括父母、老师甚至更多的人,让他们知道这里发生了冲突,希望他们来帮忙介入,从而解决小朋友之间可能解决不了的冲突和矛盾。比如,可以这样说:“不要!不行!不可以!”或者拽着自己的玩具大声喊:“这是我的玩具,我不想给你,你凭什么打我?”“打人是不对的!”“快拿开你的手!”当孩子用坚定的态度明确说出“你不要推我”“你不要打我”时,相信对方会被这种语言震慑住,从而停止手中的动作。这么做是在警示对方,震慑对方,表示“我不是好欺负的”“我不怕你”,是冲突发生前使用的正当防卫的话语。

  在教孩子使用语言保护自己的过程中,家长要让孩子明白:任何时候我们都有捍卫自己身体不受伤害的权利。遭遇伤害时,一定要坚决地说“不”!

  2.用行动捍卫自己的权利

  大喊大叫完“不许打我”后,要用行动保护自己不受伤害。可以顺势把对方推出去,让自己和对方置于一个危险可控的范围之内,这是正当的防卫动作,但是要注意力度。之后转身跑向家长或老师,把事情的经过和诉求跟家长或老师说明白。

  三、当孩子发生冲突向家长求助时,家长应该怎么做

  1.适当介入,帮孩子疏导情绪

  如果孩子被打,没有选择自己反击,而是选择告知家长时,家长首先应该感到庆幸——孩子懂得打人的行为是错误的,打人是应该受到批评的。这时候家长切不可盲目地鼓励孩子“自己解决”,也不要怒气冲冲地进行报复,而应理智地与老师、对方家长沟通。如果能有效阻止孩子受他人欺负,孩子从爸爸妈妈这里获得的安全感将会大大增加。

  有些时候,孩子和爸爸妈妈说自己被打了,但只是普通的小矛盾,也并不需要父母介入。这时候比起心疼孩子,更重要的是帮孩子疏导情绪:“那个小朋友打你,他做得不对。你能够清楚地告诉他,保护了自己,做得很好。”“你当时心里是什么感受?以后可以怎样做得更好?”这样能够帮助孩子平复心情,并引导孩子学会谅解他人。另外还要注意一点,就算家长介入了孩子之间的冲突,也要注意保护好孩子与同伴之间的友谊。

  2.停止粗暴的教育方法,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

  有些家长信奉“棍棒底下出孝子”的错误观念,在家肆意打骂孩子。要知道,外人给的伤害可能没有父母给的伤害来得更严重。因为打人骂人的行为不仅容易让孩子模仿,还容易让孩子形成“遇到问题可以用打人的方式处理”的错误观念,让孩子觉得“打”是一种正确制止对方的做法,从而导致孩子也出现打人的行为。此外,父母打骂孩子也会影响亲子关系,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,焦虑和压力过大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。

  因此,在家庭教育中,父母要改变粗暴、生硬的教育方法,用温柔而坚定的态度与孩子沟通,这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,也有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。父母平时可以多与孩子聊天,交流对各种事情的看法和想法。另外还要加强对孩子心理需求和感受的主动关注,鼓励和引导孩子用合适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。还可以创造更多让孩子交朋友的机会,比如周末邀请孩子的小伙伴到家里来做客,或带孩子到小区广场、公园与同龄小朋友一起玩耍,积极为孩子营造人际交往的良好氛围。

  小朋友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发生矛盾和冲突是非常正常的现象,但发生冲突时,如何引导孩子更好地保护自己、如何协商和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。育儿虽然没有标准的答案,但总有一些底线和原则。当孩子遇到交往问题时,父母要做的不是去替他寻找正确答案,而是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,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安全感,并且始终用爱和陪伴来支持他。

  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。教师和家长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“领路人”,应“在合适的时间用恰当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”,用科学、合理的教育方法助力孩子健康成长。

(来源:《山东教育》(幼教园地)


最新评论
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

联系电话:   13173115855(王老师)


联系地址:潍坊高新区东方路与桐荫街交叉口西北角润地凤凰城A 座5楼

抖音号:山东叁棵树教育
客服中心
联系方式
13173115855
15169675633
- 王老师
山东叁棵树教育
本站已支持IPv6
seo seo